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改革开放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回顾与展望(3)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工业技术创新资源有效配置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有赖于科技体制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方式配置资

2.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工业技术创新资源有效配置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有赖于科技体制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方式配置资源、高度集中和垂直封闭的科技管理体制,缺乏知识产权的认证和保护体系,也没有建立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机制,技术创新资源和成果的供给者(科研部门)和需求者(企业)之间处于割裂的状态。同时,由于国家对科研机构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科研部门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科技管理体制下,一方面是创新效率较低的科研部门拥有大量的技术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动力强和效率高的企业部门却无法获得所需资源。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中国开始以“面向”“依靠”为方针改革科技体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推动科研机构转制,减少对科研人员的束缚。在政策鼓励下,科研人员开始从科研机构向企业流动,企业研发支出迅速增长,在投入规模方面实现了对科研部门的超越。1988年,为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国家启动了火炬计划,涌现出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兴通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针对前一阶段科研院所改制动力不强、与企业联合效果不佳的情况,国家开始强制推进科研机构转制改革。在政策驱动下,科技资源更多地流向了企业,尤其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改制提升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大幅降低了新技术转移和产品化的成本。到2005年,转制基本完成,近六成科研院所转制为中小企业,三成左右的科研院所并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对科技体制的改革释放了大量创新资源,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由行政权力转向了价格机制,技术创新成果得以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得回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成本不断下降,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不断提升。

3.对外开放促进了工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

跨国公司的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了先进技术进入中国。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外商来华投资开始快速增长,以流量计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已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260亿美元。大量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合资等形式进入中国的汽车制造、家电、通讯设备、化工制药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并开始在中国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使用的技术普遍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的水平,且相当比例的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将母公司的先进技术引入国内,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

中国工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同国外技术资源整合,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OFDI)规模迅速上涨,2016年OFDI总额已经达到1961.5亿美元。由于OFDI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海外收购、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对外投资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获得技术、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但整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以及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重视设备引进和模仿,轻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亟需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它既需要创新主体有对技术创新目标和路径进行主动选择的意识,又需要进行长期的知识积累,形成产业的知识基础,不像设备引进和模仿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收到成效。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限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转化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创新周期各阶段的边界愈发模糊,国际竞争表现出明显的沿创新链条前移的趋势。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仍显不足,主要体现为投入总量不足、资金来源结构单一、研究成果产业化周期长、转化率低等问题。根据OECD统计数据,2015年法国对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到23.8%、韩国为17.2%、日本为11.9%、美国为16.8%,而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为205.9亿美元,仅占5.1%。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0/1268.html

上一篇:从机器人产业发展谈我国工业技术创新
下一篇: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