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改革开放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回顾与展望(2)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主题。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工业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是我国工业技术引进继续强化,主要方式以专有技术许可和技术服务为主。2006年“软技术”引进约占技术引进费用总额的64%,至2011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78%。二是我国工业自主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都实现了显著的增长。这一时期大中型企业用于R&D内部支出的费用总额快速增加,年平均增速25.7%,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速远高于前两个阶段。从创新产出看,2006-2011年,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以29.6%的年均速度增长,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增加了6倍左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持续增加,为提高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专利储备保障。

第四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中国制造2025》(201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2016)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发布。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工业用于R&D活动的经费支出和投入强度在不断增加,2015年R&D经费支出首次超过了万亿规模,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77%进一步上升到0.94%。二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2012—2016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在全国R&D经费支出中平均占比为70.3%,而在2006—2011年期间这一比例仅为56.6%。三是核心技术突破的任务依然很重。虽然技术依存度总体上有所下降,2016年只有4.34%,但在一些决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以及高端装备技术方面依然严重依赖外部技术来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目标非常清晰准确,从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在技术创新的投入上实现了从以设备为主的引进向以技术为主引进的转变,尤其从自主创新阶段开始,研发投入显著增加。在技术创新主体上,实现了从行政指令推动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转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持续强化,企业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促进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

对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总结,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工业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制度环境变迁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使工业创新资源配置的条件不断改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提升了工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有三方面的基本经验:

1.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央政府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唯一的经济主体,对全国各行业、各部门的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但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的工业管理体制也使得企业没有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动力。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增强企业活力。1978—1991年间,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推进“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调整政府和企业关系,通过减少政府干预、降低政企关联程度,提升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这一时期,国家部署实施了“3000项计划”和“12条龙计划”,虽然依然以行政力量推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如“12条龙计划”就组织了全国近千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横向协作,共布置了超过800个课题),但消化吸收的主体已不再是政府,而是变为了企业。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通过一系列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措施,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取消了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企业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创新主体。企业面对的制度环境的特征开始由关系为基础向规则为基础转变。一方面,我国企业开始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营主体转变;另一方面,建立政治关联带来的收益开始降低。总体上看,我国开始逐渐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0/1268.html

上一篇:从机器人产业发展谈我国工业技术创新
下一篇: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