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改革开放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回顾与展望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不健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大国,并初步形成了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工业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不健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大国,并初步形成了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工业技术创新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新时期,工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空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企业都在积极围绕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展开创新,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此外,今年发生的中美经贸摩擦和“中兴事件”,都充分表明加快中国工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未来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走向何处去?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走过了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1978-1991年);第二阶段: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加速阶段(1992-2005年);第三阶段:自主创新阶段(2006-2011年);第四阶段:创新驱动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第一阶段: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1978-1991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确立了改革和开放两项基本国策。一系列强调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发布。1978年3月,《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农业、工业、自然资源等27个领域,以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科研任务进行了规划,确定了108个重点研究项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强调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这一阶段我国工业技术引进活动有四个特点。一是技术引进以设备引进为主,但比重逐步下降。二是技术引进管理机制和模式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向地方和企业放权的分级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对技术引进进行管理。三是这一阶段的技术引进工作开始重视消化吸收问题,国家经委于1986年提出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计划”,即“12条龙”重大消化吸收项目计划。四是虽然在这一阶段以行政指令方式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扩散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企业在技术引进活动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企业逐步可以自发选择、分散引进先进技术。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技术引进工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批国有企业在这一阶段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工业技术基础显著增强,工业技术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阶段: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加速阶段(1992-2005年)

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并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国家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文件。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此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这一时期,工业技术创新呈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技术引进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技术引进合同的签约金额至2005年已达到190亿美元,是1992年技术引进总额的3倍。二是技术引进方式逐渐从以设备为主转向以技术为主,这种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加明显。我国用于关键和成套设备引进签约金额中所占比例则从1992年的71.3%跌落至2005年的28.0%。三是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创新投入情况看,大中型工业R&D支出规模迅速扩大,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比重也有所增加。2005年,大中型工业R&D支出规模达到1250.3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51%,与1995年相比增长7.8倍,年均增速24.3%。从创新产出情况看,我国工矿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由1994年占比不足9%扩大至26.7%。这说明不论从投入还是产出来看,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在这一时期都实现了显著增长。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发展阶段(2006-2011年)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0/1268.html

上一篇:从机器人产业发展谈我国工业技术创新
下一篇: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