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江西生态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2)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2 2013年江西与全国生态治理效果比照图 图3 2014年江西与全国生态治理效果比照图 三、指标选取及分析 为深入分析江西生态治理投入与产出效果,根据江

图2 2013年江西与全国生态治理效果比照图

图3 2014年江西与全国生态治理效果比照图

三、指标选取及分析

为深入分析江西生态治理投入与产出效果,根据江西省的面板数据,从生态治理的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基于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

(一)因变量

江西省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治理是生态治理的核心工作,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简单的企业生产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全面衡量生态治理效率的统一指标,普遍做法是以具体污染物治理指标来代表治理效果,本文沿用此种方法来衡量江西省生态治理效率。为了实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连续性,以工业“三废”的治理指标来衡量江西省生态治理效率水平。

1.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工业“三废”,即利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将工业“三废”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区域工业污染治理综合能力的表征,是工业污染治理效果的体现。

2.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工业废水治理效率,具体用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来衡量,即工业用水重复使用量与工业用水总量的比值。工业用水重复使用,是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后或者直接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减轻工业用水量,并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衡量工业废水治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指标。

3.二氧化硫去除率。二氧化硫是工业废气主要组成气体物质之一,是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之一。二氧化硫治理对工业废气治理非常具有代表性,具体指标为二氧化硫的去除率,即二氧化硫去除量与二氧化硫排放量加二氧化硫去除量之和的比值。

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主要是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以及循环再利用。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效率,可以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来衡量,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值。

(二)自变量

江西省生态治理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态治理投入方面。生态治理的投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外部投入和内部投入。外部投入主要是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即污染治理、净化处理等资金上的投入;内部投入主要表现在对于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即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善工艺。选取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和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来分别作为生态治理外部投入和内部投入衡量指标。

1.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是指工业企业为使其排出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达标,通过开展清洁生产或者完成污染治理等进行的投资。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更能体现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投入力度。本文分别研究工业废水治理完成投资额、工业废气治理完成投资额和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投资额对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废气治理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效果的影响。

2.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反映的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的支出可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是指为开展R&D活动实际用于本单位内的全部支出;外部支出是指委托外单位进行R&D活动所实际支付的费用。为避免对数据的重复计算,选用江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参考指标。

四、数据采样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成果,滞后期为1期的投入具有更强的产出效果。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生态治理投入对应的产出效应,往往会有1-2期的滞后期,选用滞后期为1期的模型来分析江西省生态治理效率影响因素。

由于从2011年开始江西省没有“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数据,因此根据往年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测2011年至2013年的值。本文采用江西省1999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故数据年限为:自变量为1999年至2012年,因变量为2000年至2013年。

表1 1999年至2013年实证数据 注:2011年至2013年江西省“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数据为估测数据。数据源自:199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13年《江西统计年鉴》。年份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万元)工业废水治理完成投资额(万元)工业废气治理完成投资额(万元)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投资额(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999 9025 6223 1841 343     2000   9322 4437  .0 55.05 64.73 14.64 2001  4828 8012 3798  .4 53.86 68.11 22.31 2002  2516 4434 1251  .8 48.83 67.82 19.21 2003 9181 1827 6055 1011  .4 45.92 63.00 22.13 2004    1398  .0 44.61 62.83 25.30 2005    3140  .0 61.25 56.65 27.10 2006    1131  .0 64.17 59.92 35.63 2007    1411  .0 74.47 63.81 36.36 2008    1954  .0 74.75 72.02 39.63 2009    3781  .0 74.36 74.47 41.61 2010    48  .0 76.83 77.56 46.54 2011    4745  .8 76.95 72.29 55.27 2012    1624  .9 78.35 76.79 54.46 2013      .0 84.55 77.79 55.72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2/1270.html

上一篇: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
下一篇: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