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支撑作用是工业领域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支撑作用是工业领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加强工业技术创新,将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聚集,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从主要依靠土地、劳动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更好地释放创新潜力。“十二五”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是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是指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以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技术创新是传统工业改造提升的根本手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五年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业大国。从产业结构来看,原材料、机械、纺织等传统工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90%,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步骤,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极大程度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创新,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我国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在传统原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转变生产方式,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技术创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方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我国通过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均取得突破,TD-LTE系统和终端已达到全面商用水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示范不断扩大。 (三)技术创新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多数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即使是在高技术产业,我国企业也主要是从事低技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装配环节,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工业向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制高点,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着眼于制约产业创新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等领域率先实现重点突破;科技重大专项也取得显著成效,民口重大专项申请专利数量就已超过5万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实施两年以来有效提升了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尽管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12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97%,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5%的水平,创新成果少导致我国在高端装备、关键设备和关键元器件等方面严重依赖进口,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二是工业发展方式粗放。我国单位产出能耗远高于国际水平,万元GDP能耗为国际平均水平的3~4倍,万元GDP水耗是国际平均水平的4倍。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 同时,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发生新的变化,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能源消费刚性增长趋势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矛盾不断加剧,廉价劳动力优势快速削弱,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强化,物流成本不断攀升,目前,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已高达21.3%,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10%。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繁重而迫切。 二、加强创新驱动需要关注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发挥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科技创新成果必须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制约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企业贴近需求、了解市场的优势,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互协同,消除产业创新的“孤岛现象”,有效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 产业共性技术是覆盖较广产业领域的基础性技术,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一种有效形式。面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类研究主体由于各自追求目标不同而导致创新合作不力的问题,亟需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使产学研之间形成真正的协同创新主体,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的问题,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三)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独特优势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技术路线多样、商业模式多变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融资环境,着力解决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信用度不高、规模小、经营风险大,盈利模式不稳定,缺乏相对完善的担保体系等问题造成融资难题,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四)着力营造支持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技术创新要取得突破,更好地发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离不开创新支撑环境的保障。一是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通过完善的政策引导和考核指标,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产业化,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继续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强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顺应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完善落实已有创新政策、出台新的技术创新政策,并积极加强政策的落实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三、下一步推进工业技术创新的思路 面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落实工业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创新激励政策和支撑环境。在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驱动和支撑作用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要增加企业R&D投入,重点研发和推广高附加值的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先进适用、高附加值、低能耗和绿色生态的技术和产品,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工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力争在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系统软件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一是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向企业倾斜,提高企业在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产业目标明确的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实施。二是注重发挥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扶持企业挑起国家自主创新的大梁;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有条件的要积极发展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三是鼓励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和面向制造的服务企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工业转型升级。 (三)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护航作用 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必须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的支撑护航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保护作用,继续推动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提升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发挥市场对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导向作用,进而引导企业合理选择技术方向、技术路线,建立产学研协用同创新的机制,以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用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二是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紧扣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持产业发展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标准制定,加强对重要标准制定的跟踪监督。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占据产业和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四)继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 一是完善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快落实国家扩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范围的政策,将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研发装备、引进高端人才等纳入抵扣范围,提高单台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的限额。二是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并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础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创新型、创新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继续发展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鼓励和引导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加大教育投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工业转型升级的培训和实训基地。二是完善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技术职业教育,培养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积极推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鼓励开展多技术联合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训和评估认证等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和合作,形成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2/1271.html

上一篇:江西生态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