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业技术与现代审美文化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传统的审美观中,艺术被视为一种独创性的行为,并且被视为“类天才”的独特创造。它高于日常生活,也和世俗世界是隔膜的。即使是在艺术创造的唯物论者看来,“艺术来源于生

在传统的审美观中,艺术被视为一种独创性的行为,并且被视为“类天才”的独特创造。它高于日常生活,也和世俗世界是隔膜的。即使是在艺术创造的唯物论者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他们同样又认为“艺术高于生活”。对于艺术神圣地位的推崇,也使得审美活动天然地具有崇高感。传统美学的“无功利说”也将审美对象与日常事物隔离开来,因为审美是要“脱离低级趣味的”。工业文明的到来,使技术产品成为日常用品的主流,甚至主宰了日常生活。如果说在传统文化的架构中,技术对于审美主体及表现理性仅仅是从属的工具,那么在工业文明语境下,技术文化开始向审美领域全面渗透。技术不仅仅改变了艺术本体的面貌,而且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也有着极大的“塑形”作用。技术领域的规则与逻辑,已经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向注入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之中,造就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反拨,形成了现代审美文化的独特趣味。技术文化介入到审美领域,拓展了审美的范围,丰富了审美表现手段,同时也推动了审美的民主化进程。但同时,技术文化物标准化、普遍化和媒介化消解了审美的个性化特质;技术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共同作用,又使得审美活动的商业性日增。在这种境况之下,美感钝化和审美惰性也就不可避免。追溯技术文化的形成,研究工业技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解析技术物品的审美化,对于科学认识科技与审美的关系,正确把握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技术与技术文化的形成

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所谓技术,就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1]4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技术”其实一直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一刻也没有停息过。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不竭动能。工业文明到来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技术”更多地类同于一种生存技能。这种生存技能和主体共生,也与它实施的环境共存。

原始技术中人的理性所占成分极低,作为工具的技术,更多地取自于自然世界。比如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尽管经过了人类的砍、凿、削等修整,但对这种工具的最终成形,贡献最大的依然是自然的造化。原始技术对自然无法“解蔽”,反而可能加重人类对于自然神秘的敬畏和恐惧。巫者之所以受到尊崇,正是由这种敬畏感所赋予的,因为,只有巫者才具有和自然对话的能力。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原始社会的文明遗迹,诸如陶器、岩画等,其艺术的存在就是一种自然表意。整个表意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对于自然物的简单描摹或抽象。手工技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师法自然,逐步了解到自然物的某些奥秘,进而通过手工复制了自己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耕田用的犁,灌溉用的龙骨车,这些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造了自然。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手工技术时代的文化表达,依然无法从自然中抽离。原因很简单:生存技能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然的“去魅”,但自然的力量依然是最可依赖的。在农耕社会里,风调雨顺永远都是上天最好的恩赐。所以,我们会看到,农耕时代的许多祭祀活动,依然是向自然祈求灵佑的。这些仪式和生产方式一起,成为一种传统生计,正如费孝通认为:“农业占用的土地不只是自然实体。文化把土地变成了农田。在农业中,直接指导人类劳动的是人们自身掌握的关于土地和谷物的知识,通过技术和信仰表达出来。”[2]140同样,对于狩猎为生的社群来说,他们猎杀动物时哪怕已经拥有了鸟铳,某些猎物的获取已经足够轻松,但猎人们依然对自然保持着足够的敬畏。敬山神的仪式,至今仍能够在我国许多边远林区发现其踪影。

前工业技术时代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粘合度。但工业技术的发展,注定将抹去这样的亲密感。工业技术以超强的复制能力,突破了自然产品的局限性,以大量的工业产品,按人们的意愿重新构建了另外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从形态上,工业产品已经完全告别了对于自然物的模仿,在其身上已经完全找不到任何自然物的影子。从规模上,工业产品的衍生和升级换代能力超强,把笨拙的自然生产模式狠狠地抛弃了。而从主体角度来看,使用工业产品的群体庞大而整齐划一,且更为合理。现代社会中的商品,消费,产品,设计,标准,规范等概念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手工技术时代与自然的若即若离,工业技术时代在本质上已经完全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哪怕某一种工业产品的原材料来自于自然,但产品的成品和自然形态相去甚远。仅仅从技术产品的外在形式上,已经唤不起对自然的任何记忆。而标准化、同质化的技术社会,正以自己的规则与逻辑,构筑起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世界和意义经验。工业技术带来的与自然的割裂,其实并不仅仅是产品意义上的,更和漫长的人类文化的表达史相关联。自然意象在人类表述方式中的消失,曾经让人们很不适应。在日常生活里欢迎工业技术产品的同时,“不适感”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工业技术的批判意识。比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技术的三种批判——“产品批判”、“过程批判”、“设计批判”。[3]153马克思本人对“异化”的哲学批判,就指向的是以工业技术作为核心灵魂的工业文明。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412/1161.html

上一篇:工业技术文化的生态审美之维
下一篇: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对高校智慧课堂发展的启示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