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业技术与现代审美文化(3)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同时,工业技术时代所带来的人类时空感知方式的变化,也带来艺术价值和审美范畴的调整。我们知道,时空体验一直是人类审美实践的重要内容。传统社

同时,工业技术时代所带来的人类时空感知方式的变化,也带来艺术价值和审美范畴的调整。我们知道,时空体验一直是人类审美实践的重要内容。传统社会结构中,时间缺乏流动性,空间亦变换不大。人类的审美体验,也带着某种意义上的静止感。这种静止感,其实正是本雅明所说“韵味”的源头。但在工业技术时代,“震惊”取代了“韵味”,审美体验中的玄想静观被急速冲击所代替。传统的审美需要日常生活经验和间接的知识体系作为凭借,但“震惊”的感知方式使得人倚重经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进入到电子技术时代,艺术传播的即时性和普遍性,更改变了艺术价值的取向。在古典艺术时代,艺术存在的神圣价值和对终极意义的寻求是第一位的,比如拉斐尔绘在梵蒂冈教堂的壁画,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神性艺术存在的。即使与拉斐尔同时代的人来看他的艺术作品,也是带着一种朝圣心态的。工业技术的无所不在,时空距离的打破,使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彻底模糊。如果说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价值从“神圣”滑向了“展示”,主要是为了越来越多的观赏者而创作。信息技术的到来,则将这种“展示”进一步推向“呈现”。因为艺术传媒的媒介化,可以在任意的空间与时间将艺术呈现出来。艺术会在任何的时空与普通人相遇,但艺术价值发生了深刻变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具备永恒和唯一的价值。通过现代技术复制的《蒙娜丽莎》,或许比巴黎卢浮宫那幅锁在安保措施严密的玻璃框里的原作更有色泽的鲜亮,但它不会永恒。它挂在某个房间的墙上,价值只在于普及世界名画的常识,作为一种知识元素出现。而在信息技术统治的现代生活中,随时可能邂逅的艺术,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信息价值或符合价值,它“只在当下有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只持续很短的时间。”[7]119

工业技术的出现,直接冲击的正是在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工具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增长,而主体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被削弱。有“韵味”的审美文化不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工业技术以它固有的逻辑,改变着传统审美的表意逻辑。工业技术带来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制度化、标准化、媒介化等特质,改变了审美文化中工具理性与表现理性角力的格局。对于审美文化而言,最深刻的影响大体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其一,工具理性的审美强势。表现理性一直是我们理解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准则。但在技术对于文化的渗透日益深入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工具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即对审美领域中表现理性法则进行重新审视。联系我们身处的全球化、信息化的文化生产消费的时代背景,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技术的入侵,在某种程度实现对表现理性的超越。表现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绝对地位,是传统美学一直津津乐道的。当我们面对一幅中国山水画时,它写意的笔墨为什么会让我们体现到淡泊、清隐?显然,山水是人化的山水,我们体味到的山水画的美,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所规定的美。这是一种来自于主体精神完美实现的美,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主客二体的和谐关系的美。古典艺术中的“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从本质上来说,它不具备本体论的地位。如果说表现理性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超功利性、自由度、个性化,那么技术所具有的工具理性则体现的是普遍性、强制性、世俗化。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技术对审美文化的渗透,并不是“异化”、“物化”这么简单,它实际扮演的是对主体性的革命性移位。在这种置换过程中,主体性原则日渐丧失。比如,现代整容和化妆技术下生产出来的美女,实际上亦慢慢成为一种标准和制式,改变了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趣味。2013年4月,韩国小姐照片在微博上曝光,网友集体吐槽“长得都一样”。整形医生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照片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选美小姐做过整形手术。还动过不止一处。”[8]很显然,置身现代传媒语境中的男性在评价女性之美时,或许以为是一种自我审美的主体实现,但实际上却是技术主导下的对客体原则的审美服从而已。这样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使审美文化向由“人”向“物”贴近。

其二,从精英到大众的审美转型。技术对于审美领域的侵入,还带来了审美活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即我们常说的审美民主化。告别原始社会之后,社会分层导致的文化分层,实际上造成文化上的不平等。由于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差异,某些群体在文化权利上占据了更多的特权,也就必然导致审美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艺术的专业化和体制化,就必然会产生审美文化的垄断性。交响乐肯定只属于有一定消费能力和音乐专业素养的人。工业技术时代的到来,为打破审美文化的这种垄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技术的强大复制能力使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不再隔膜。传统的艺术生产所强调的是艺术品的唯一性;而工业技术时代的复制,则对这种唯一性形成了打击。古典音乐和大众依然有一定隔膜,但数字化的复制,使它不再是宫廷贵族、学院精英们的珍藏。仅仅凭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普通的网民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古典音乐。也许,这样的聆听,有可能还是隔膜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这样的聆听成为一种日常场景,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古典音乐在普通音乐爱好者的审美活动中,实现了与日常与世俗的沟通,变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和神秘莫测。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达又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空前拓展。在传统的审美文化中,之所以会造成事实上的审美特权,和文化传播的范围受限不无关联。传播技术的发达,大大扩张了艺术和文化的传播。当《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珍品,反复地在传媒话语中被强调和传递,普通人亦可触及这幅山水画珍品的点滴,而不仅仅是几个圈内人士的津津乐道。而大众传播的舆论效应,则更可能推动艺术珍品走向民间。比如《富春山居图》的巡展,就是一种可能性。审美文化的精英与大众分野,尽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但体现的方式早已大不一样。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精英审美现在更多不是一种特权,而体现为一种边缘、批判、普世、启蒙的自由精神。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412/1161.html

上一篇:工业技术文化的生态审美之维
下一篇: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对高校智慧课堂发展的启示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